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999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另外也可以集中精力来做些事情,在一个时期突出一个主题,同时还可以促成一些集体性的合作。
自心本来是性,本来是佛,只是被妄念遮蔽,才成迷悟,如同云雾遮住日月,除去云雾,日月自现。这就是治其内不治其外。
天在内是以自然为人的内在本性,人在外是以人的情欲、认识等为外在的东西,因为这些都是以外物为对象的,不是内在本性所固有的。只要收回到内心,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。不同的是,儒家所谓圣,作为人伦之至,是入世的或经世的,圣人之性是体现社会道德即伦理关系的内在本性。[35] 这个真,就是人的真性情。有学者对老子和海德格尔进行了比较,认为海德格尔彻底否定了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,走出了欧洲传统思维的范围,这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穷理本来具有外向思维的特征,但是,最后却归于尽性以至于命的主体内向思维,因而同样没有发展出公理化、形式化的理论思维。心中之理即性理,不仅生而有之,而且是理之全体,物则各禀一偏,不能全。这种乐以主观体验为主要形式,把主体和客体、主观意识和客观对象合而为一,同时超出了形体的限制,达到了万物一体的境界。
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知和情是联系在一起的,物至知知的第一个知字是指知性,即血气心知之性。朱熹说:自戒惧而约之,以至于至静之中,无少偏私,而其守不失,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。作为体验方法的静,并不是绝对静止,而是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,其主要内容则是无欲。
[95] 他把体道看作是不同于一般认识的最高认识。[50]知之者是知性之事,属于知识论,即通过经验获得知识。
这种乐,只能体会,不能言传,即不能用通常的语言去表达。这是庄子和道家所一贯主张的。[58] 孟子特重人的道德情感,并且把这种情感提升为道德理性。还要指出的一点是,佛教哲学的思维,除唯识宗对意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,其他各大宗派都很重视内心体验,禅宗就更加明显。
陈献章和湛若水所说的随处体认天理,也不是在一事一物上进行观察分析,求知其物理,而是在事事物物上体验心中之理。这是一种无言之辩、无知之知。但是,语言是而且仅仅是达意的工具,意义却隐藏在语言的背后:一旦得意,则必须忘言,只有忘言,才能得意。……道不可闻,闻而非也。
人也不是作为自然界的征服者,而是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,和自然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。庄子最后回答说:子曰,‘汝安知鱼之乐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,我知之濠上也。
如果没有人的体验,所谓生意,所谓活泼泼地,就是毫无意义的。如果通过对水中之鱼出游从容的观察,单从认识论讲,并不能得出鱼之乐的结论,因为很明显,庄子和鱼并不是同一类,他不能用人类的情感去衡量鱼。
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,都很重视经验知识,从这个意义上说,都具有经验主义特征。如果那里的人是无穷的,则仁者爱人也能成立,不过它变成了一个无限的全称判断。所谓乐以为乐,从逻辑句型看,是一个同语反复,等于没有回答。否则,人来到这个世界上,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。孔子说: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[32]未发之中究竟指未曾发动时的心理的情感状态,还是指未曾实现的本体存在,《中庸》虽没有作出明确说明(这并不是很重要的),但是从天命之谓性[33]这个根本命题来看,未发之中似乎是潜在的本体存在,未发就是天命之性,其中包含了喜怒哀乐之情,体现了中的原则。
《礼记》中的《礼运篇》则明确提出七情说。从这种思维模式出发,对于经验知识不是从客观方面去理解、逻辑概念上去分析,也不是通过实验求得证实,而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,从情感需要出发,对经验进行选择、过滤和净化,通过主体意向活动,达到理性化的认识。
他不是为了结交小孩的父母,也不是为了取誉于乡党朋友,更不是由于厌恶小孩的哭声,而是出于自发的同情心,这种同情心不需要特别的培养,是人所具有的,也是人人相同的。陆九渊与人论学,喜欢问胸中快活否?就是指主体意识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而言的,看其是否达到了自我肯定、自我认同以及由此而来的自我享受。
好恶则是一种情感需要和评价,具有很大的主观性,虽然同外物接触而后表现出来,但是从根本上说,它是由内在的喜怒哀乐之情产生的。其实,理学家中有许多人都主张静中体验。
儒家所谓操则存,舍则亡,出入无时,莫知其乡[79]之心,以及尽心知性之心,已有这样的意思,不过还没有提出本体、体会这样的概念。就主体精神而言,所谓感,并不是一般的感知活动,而是一种感受和体验。[51] 这种乐不是从物质享受中感受到的,它是从内在的道德精神中体验到的,是一种自我肯定、自我评价和自我享受。总之,道是大全,同样不可言说、不可分析,因而不能用一般的方法去认识。
在中国哲学中,心既是实体,又是功能,既是存在,又是作用,它的意义及用法十分广泛。故大而位天德,然后能穷神知化。
道家所说的无心之心,体道之心,就是这样的心(关于这一点,下面还要讨论)。程颐曾作《颜子所好何学论》,实际上就是围绕这类问题展开讨论的。
在这里,心是真正的主体,心本身即体现了天地万物的道理。那么,怎样才能认识道呢?用道家的话说,根本的方法就是体道,即直觉体验。
由喜怒哀乐之发而知其未发之体,决不是横摄式理智认识所能解决的,只能是逆觉式的本体体验。他特别强调指出,如果把心仅仅看作认知之心,把天地万物看作认识对象,以心去认识天地万物,从而获得知识,那就是滞在知识上,就是小看了心,这是程颐和理学家所不同意的。[52] 儒家以仁为最高的道德标准,以乐为最高的道德体验,仁则乐,乐则仁,有了充实的仁德,自然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,这就是孔颜之乐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中国传统哲学,特别是儒家哲学,是情感体验型哲学。
真是指客观事实,而不是指真情实感。照道家所说,体道之人,绝学去忧,不需要学,绝圣弃智,不需要智,他的智慧是从静观式体验中获得的。
盲人虽能说出黑白二字,却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黑和白,因为兼白黑使瞽者取焉,不能知也。情和才又是联系在一起的,有善的潜能,表现为恻隐之心等道德情感,实现出来,便是仁义等道德理性。
天心并不是如同人心一样,有目的性,有情感意志和知性活动。作为美感体验的乐,同道德体验分不开,从本质上说是一回事。
发表评论